【师说】张旺锋:老师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发布时间:2018-09-07浏览次数:4073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张旺锋教授长期潜心教书育人,凝聚了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构建了区域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教学名师。在他看来,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张旺锋专访


张旺锋(个人简介)


  张旺锋,博士,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负责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专业”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作物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近年来,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入选“兵团英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主持完成有关新疆棉花生理生态和栽培技术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1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2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记者:张老师,您好!我们了解到,2017年您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这可以说是一分沉甸甸的荣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您作为国家教学名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肯定也十分关注学生品行的培养,那么在这一方面您是怎么做的?


  张旺锋:我认为作为教师,自己要先做好,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学。我是教农学专业的,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的思想。首先在上课、带学生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经常强调农业和农学的重要意义。第二,我经常给学生讲,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是不一样的,你们要考虑怎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将来成就自己的事业。第三,所谓“立德树人”,我认为老师首先要不怕田间地头的艰辛,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作用,学生才会热爱农业。比如我以前带学生在一个靠近沙漠的连队做实验,我们主要是做棉花栽培、棉花光合实验,大多都在中午做,非常辛苦。我就引导学生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问题了,就会慢慢把太阳晒之类艰苦的条件忽略掉,反倒是哪天天阴了,测不成光合了,他们会很着急。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所以学生进组以后都越来越热爱这个专业。



  记者:不久前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四个回归”,其中“回归本分”就是要求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那么您认为高校教师如何切实做到“回归本分”?


  张旺锋:这个我感受比较深。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备课很认真,学生学习也很刻苦。但是到了前几年,我觉得一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花力气去学习,所以我很赞成教育部提的要给大学生加负,这关键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刻苦读书。要引导学生刻苦读书,老师更要多读书,如果老师的知识水平欠缺,就没法教育好学生。所以我觉得,要做到“回归本分”,老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学,这是前提;然后要多读书,多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才能把学生教得更好。我认为,“回归本分”应该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不仅仅是课堂教一下,还需要课后跟学生交流,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比如说,我在讲棉花栽培专题的时候,习惯通过新疆棉花发展的历程来让学生了解新疆和兵团棉花发展的成就。和其他地方相比,我们兵团的棉花技术进步很快,所以学生就从中感受到在新疆从事农业研究有很多自豪感,觉得在新疆做棉花研究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所以说,如果老师在各个环节做得好,学生自然会跟着老师学。



  记者:科研也是评选国家教学名师的重要条件之一,您本身就在棉花科研方面很有建树,那么在科研过程中,您是如何做到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


  张旺锋:我认为,大学老师肯定要从事科研,特别是我们专业课老师,如果不从事科研的话,教学就会显得很苍白,所以教学肯定是要与科研相结合的。我是从事棉花栽培研究的,我们教学的很多内容,都是通过科研以及综合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得来的。教学能不断推动我们去做科研,因为我们要给学生讲最新的东西,或者说能解决生产问题的东西,而科研恰恰会补充、丰富这些教学内容,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成效。同时,因为这是比较新的东西,是前沿性的东西,学生也更愿意学。所以,教学与科研正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图:刘芊 视频:崔红卫 张笑宁)



最新更新